儲存速度更快、單位價格最低

想在各種電腦平台中交流資料,除了外接式隨身硬碟,還可以選擇快閃隨身碟、光碟等方式,三者的技術、載體、儲存成本都各有差異。如何選擇最理想的資料儲存與交流方式,不僅得考慮到資料的交流便利性,還有安全性、變更性、成本等問題。
 

在決定用硬碟機搭配外接盒作為隨身資料的儲存方式之前,其實可以先回過頭比較看看,電腦間幾種不同的儲存方式差異性在哪裡?是不是有更適合自己的資料交流方式?或是印證在目前的儲存方式之中,外接式硬碟機的確是最理想的隨身儲存媒體。

分析現在仍是主流的儲存媒體種類,大致是硬碟機、快閃隨身碟、光碟等三種型式。
 
資料儲存的長青樹—光碟

用光碟片儲存資料的歷史由來已久,當曾在同一時空中並存的磁碟片已經不復見時,光碟片仍是不停演化,並且進化到藍光容量等級。不過利用光碟片儲存資料一直有兩大問題存在,首先就是光碟片必須搭配光碟機使用;其二,光碟片必須利用燒錄軟體紀錄資料。第二個問題在Windows XP內建簡易燒錄功能後,算是有點變化,但是功能極其陽春。而第一個問題對於一般桌上型影響不大,但是很多筆記型電腦為求輕薄而沒有內建光碟機,就像蘋果最新的Air筆記型電腦,造成資料讀取問題。
光碟片雖然輕薄、好攜帶,但是燒錄速度、重複使用、保存性、相容性,都還有技術上的問題存在,例如能重複使用的覆寫光碟燒錄速度依然太慢、燒錄資料時有失敗的可能性,加上燒錄後的光碟片資料保存會有一定年限,都是使用光碟儲存資料的不便之處。日後就算光碟片來到藍光等級,單碟資料儲存量至少達到15GB以上,可是昂貴的讀取與燒錄裝置都不普及,而原本光碟儲存的既有問題也還沒解決,雖然碟片容量暴增,但碟片的高價格卻更讓人敬而遠之了。
 
新一代的資料儲存利器—快閃隨身碟

隨著快閃記憶體的價格下滑,利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儲存載體的隨身碟身價也逐漸平民化,目前甚至4GB容量的產品價格已經不到1000元,後續行情也將持續下滑。
使用隨身碟儲存資料好處不少,最大優點就是通用性極高,只要是最近幾年購買的電腦,幾乎都已經內建USB 2.0介面,可以快速而輕易的傳輸資料。就算是較早的舊電腦,也還有USB 1.1介面,傳輸資料基本上不成問題,但是會花費較長的傳輸時間。加上隨身碟體積小,但是軟硬體應用多,資料加密、指紋辨識都不是問題,新的Vista作業系統還支援Ready Boost功能,讓隨身碟的用處又更多一些。
不過隨身碟的價格即使下滑,價格還是比其他儲存媒體來的高。拿4GB的隨身碟與4.7GB的DVD RW光碟片相比,價差就在20倍以上。隨身碟縱然讀取速度並不慢,但寫入速度卻不佳,尤其市場的隨身碟多數屬於MLC(Multi Level Cell)等級的產品,實際寫入速度通常不會超過5MB/s,而使用SLC(Single Level Cell)的隨身碟價格又更高,單位儲存成本非常高昂。有些廠商轉而使用較新的控制晶片與雙通道技術增加寫入速度,讓MLC等級的隨身碟效能增加、價格持平,增加了隨身碟的競爭力。
 
隨身儲存媒體特性對比表
儲存方式
外接式硬碟機
DVD±RW 8x
BD-RE DL 2x
快閃記憶體
容量價格比(MB/元)
48~58MB
87.5MB(勝)
30.1~34.1
3~5MB
重量
約200~300g
約15g(勝)
約15g
約10~50g
讀寫速度
讀:23~28 MB/s
寫:27~35 MB/s(勝)
單片讀:4~5分
單片寫:7~12分
單片寫入:至少90分鐘以上
讀:15~28 MB/s
寫:3~7 MB/s
存取方式
USB 2.0(勝)
需購置燒錄機
需購置藍光燒錄機
USB 2.0(勝)
目前最高容量
500GB(勝)
4.7GB
50GB
32GB
使用壽命
高於50萬小時(勝)
1000次
1000次
10萬次~百萬次
總評
兼具速度、便利、價格
僅有成本最低優勢
價高且不普及
速度與價格都稍差
註:硬碟機以120~160GB容量為基準,快閃記憶體為MLC等級,DVD以可覆寫片為比較對象。

 
圖2:PQI 16GB
高容量隨身碟: 從MB到G B, 隨身碟隨著價格下滑,主流容量來到8∼16GB,並已發展到32GB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opp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